體育遺產是奧運會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遺產。北京冬奧會的籌辦有力促進了中國冰雪運動競技水平的提升。以冬奧備戰為牽引,堅持固強補弱,優化冰雪運動競技項目布局,推動專業運動隊建設,強化后備人才培養,取得初步成效。
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后,我國冰雪運動發展進入快車道。短短幾年時間,競技冰雪運動通過惡補運動員、教練員和專業訓練場地設施的短板,實現了北京冬奧會109個小項“全項目開展”“全項目建隊”和“全項目訓練”的目標。
據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主任倪會忠介紹,截至目前,各冰雪項目國家(集訓)隊共有在訓運動員509人,來自全國29個省區市的22個民族,平均年齡21歲。這樣一支年輕的中國冰雪軍團不僅為北京冬奧會參賽工作增添了生龍活虎的新生力量,更為我國冰雪運動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已經轉型的運動員積極投身到推動冰雪運動普及推廣和后備人才培養工作中。“北京冬奧會參賽準備工作帶來的紅利已經開始釋放,并將持續釋放。”倪會忠說。
在教練員方面,各冰雪項目國家(集訓)隊共有教練員169人,其中外教67人,來自美國、加拿大、韓國、荷蘭、德國、俄羅斯等22個國家。他們不僅為我國冰雪運動帶來了先進的技戰術理念和訓練方法,更帶動了我國本土教練員的快速成長。
為保障各冰雪項目國家(集訓)隊訓練的實際需要,總局冬運中心按照“注重實用、保護生態、堅持節約”的要求,在北京冬奧會比賽場館場地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對專業訓練場地設施進行一定的補充完善。倪會忠介紹:“我們通過與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合作等方式,利用原有舊廠房、人防工程,最大限度依托原有地形地貌,用最節約的投資和對自然環境最小的改變,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全項目訓練’布局。”先后建成了北京首鋼、北京二七廠、河北承德、河北淶源、吉林北山、陜西安康等高水平訓練場地,場地設施已居世界領先水平。
北京冬奧會后,這些專業訓練場地除了繼續供專業運動員訓練使用外,同時可以承辦國內、國際冰雪賽事和自主IP賽事;在對部分專業場地加以改造降低難度后,還可以增設大眾體驗入口,舉辦群眾性冰雪賽事活動,開展冰雪教學培訓;結合場地特點,打造“山地公園”“冰上娛樂中心”,與體育文化、旅游休閑、會議展覽等產業相結合,推出消夏避暑、登山健身、玩冰戲雪等覆蓋四季的休閑產品,發揮冰雪項目訓練場地的綜合效應。
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我國提出了“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這也成為北京冬奧會為我國冰雪運動留下的最重要遺產。總局冬運中心實施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支持、指導全國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各有側重地開展群眾性冰雪運動。自2014年起,總局冬運中心連續7年舉辦“全國大眾冰雪季”,各地開展豐富多樣、特色鮮明的群眾性冰雪賽事活動,形成了“北京市民快樂冰雪季”等20余項地方活動品牌。
據倪會忠介紹,截至今年年初,全國已有654塊標準冰場,較2015年增幅達317%;已建成803個室內外各類滑雪場,較2015年增幅達41%。在參與冰雪運動人數方面,以2020-2021雪季為例,在確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全國31個省區市共184個地級市開展了超過1200場次群眾性冰雪賽事活動,直接參與和間接影響的人數規模近億人次。
隨著冰雪運動的普及和發展,參與冰雪運動的人數逐漸增多,冰雪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期,“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后,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了冰雪運動和冰雪產業的快速發展,冰雪“冷資源”正在變成“熱經濟”,已逐步建立以健身休閑為主,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運動培訓、裝備制造和冰雪旅游等業態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越來越多的國產冰雪運動器材,越來越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冰雪運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出現在冰雪運動推廣普及領域,出現在競技冰雪運動的專業領域。
距離北京冬奧會開幕只剩200多天,冰雪運動正成為新的時尚生活方式,我國冰雪運動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本報記者 李曉潔)